【中國石化報】
江蘇油田加強精細勘探,在老油區挖掘資源潛力。圖為邵伯湖上的黃40-1井與黃X161井。 葛宇俠 杜宗軍 攝影報道
江蘇油田研究人員在討論井位部署。陶湘媛 攝
江蘇油田 一套好儲層 尋找半世紀
□本報記者 徐博誩聞
通訊員 陶湘媛 楊 敏
今年以來,江蘇油田唐港地區生產原油2860噸,曾經的難動用儲量跨步邁入規模上產階段。
唐港地區的勘探開發,從東67井開始沉寂,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探索,又從東67井的油氣顯示中找到了新的突破。2022年以來,唐港地區單塊新增探明儲量88萬噸、控制儲量153萬噸,在“小、碎、貧、散”中找出了“黑金”。
不缺油,就缺好儲層
唐港位于金湖凹陷石港斷裂帶東側,是由橋河口凹槽和氾水次凹夾持的構造隆起帶,“凹中隆”構造是油氣勘探的重要區帶。江蘇油田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該地區進行勘探。
在第一口探井東67井見到油氣顯示后,研究人員又利用二維地震資料部署了3口探井,但由于實鉆儲層均不發育,沒有發現有效儲層。但是3口井均見到了油氣顯示,證明了唐港地區的成藏潛力。
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對唐港地區的東高帶進行了探索,在唐4井鉆遇長井段顯示。“這說明唐港高帶油源充足,不缺油,就缺好儲層,需要進一步探索。”江蘇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基礎研究室主任李維說。隨后,科研團隊部署了三維地震,在東高帶上發現了唐5、唐6、唐7多個油藏,但是油層薄、物性較差,勘探開發效益低。此后,唐港地區的勘探沉寂了20年。
2010年,研究人員從東高帶轉戰西高帶,依然存在類似的問題。之后10年,唐港地區勘探再次進入低谷。
“唐港地區勘探程度低、資源豐度低、地質構造破碎,最厚的油層只有兩三米。”江蘇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一室主任裴然說,“但它優越的區帶構造讓我們念念不忘。”
2022年,研究人員再次將目光聚焦唐港。
一個疑問引出新的認識
唐港地區水網密布,原先地震采集難度大,資料少。隨著地震采集技術不斷進步,近年已實現了復雜水網區全節點地震采集。
2021年11月,研究人員以物探先行的思路,在塔集北—唐港地區部署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項目,覆蓋面積124平方公里。
他們收集對比新三維及周邊地區的所有資料,對該地區地質構造特征進行全新梳理。
在進行單井資料評價時,江蘇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地質主任師盧黎霞注意到了老井東67井,其目的層段附近取芯顯示有2層共7.5米的水下分流河道砂體。
“我們一直認為唐港地區遠離物源,為什么會有厚砂出現?這套厚砂究竟源自哪里?”盧黎霞提出疑問。
在以前的認識里,唐港地區目的層系阜二段都是薄砂。他們發現如果按照這一認識,東67井的阜二段比周邊井少了10多米,但地層并沒有明顯斷缺跡象。研究人員立即開展精細對比,提出唐港北地區在阜二段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的猜想。
之后,他們開展古地貌沉積研究,把勘探評價尺度擴大到整個盆地,提出新認識:金湖凹陷阜二段不僅發育來自西部的主要物源體系,也存在來自東北方向建湖隆起的局部物源。新認識打破了唐港地區阜二段僅發育薄層灘壩砂體的傳統觀念,為唐港高帶存在優質儲層打下理論基礎。
2022年8月,唐12井預探一舉成功,鉆遇9米厚油層,試獲日產12.8立方米油流,打破該區10年勘探沉寂。該井發現的區塊是近5年江蘇油田在金湖凹陷發現儲量規模最大的區塊,為后續的產能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上古洪水造就石油儲層
唐12井獲得突破后,開發系統迅速跟進,先后在該區塊部署了4口開發井,但除了唐12-1井,其他3口開發井的油層都很薄,沒能鉆遇厚層河道砂體。
僅僅間隔了兩三百米,厚油層就變成了多套薄層。為什么唐港地區的單期河道規模如此小、河道變化如此快、砂體疊置條件如此苛刻呢?
研究人員通過強化唐港地區8口井的基礎地質研究,圍繞沉積微相和控砂機制等重點問題重新開展工作。
他們在巖芯上觀察到了大量與沖刷面伴生的生物逃逸痕跡,這意味著唐港的砂體沉積屬于快速沉積事件,也就是說這些河道一般與夏季洪水有關。
在物源與沉積地貌方面,他們認為建湖隆起的物源需要穿過寶應地區的玄武巖臺地,才能到達唐港地區,而玄武巖的廣泛發育限制了物源的搬運通道,造成了物源的局限性。
經過精細分析,科研人員發現唐港地區水下分流河道的厚砂體其實都是由多期的“薄砂”疊置而成,單期河道砂體的厚度小于1米,并具有陣發性。簡而言之,“河道”需要借助夏季的洪水作用,才能裹挾物源到達唐港地區,而這些局限的河道只有在特定條件下不斷堆積疊置,才有可能形成厚砂。
新認識為唐港地區的儲層預測提供了新思路。科研人員刻畫物源區,尋找物源的搬運渠道,發現寶應的玄武巖臺地之間存在多個溝谷,可以作為物源的搬運渠道。他們精細刻畫唐港沉積區古地貌,分析地貌差異對于砂體疊置的影響,指導在該地區的儲層預測。
2023年,科研人員在唐12塊北東方向部署了唐13井、唐102斜井,先后試獲工業油流,唐港地區的勘探向北再次拓展,成為金湖凹陷近10年來新發現最大的規模儲量陣地。
河南油田 泥中找砂 “甜”中尋“蜜”
河南油田研究人員在討論測井資料。 戚劍峰 攝
8月7日,河南油田油氣勘探管理部經理朱景修和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討論渭北油田WB53井區的新井部署。
“經過多輪次勘探,河南油田各探區可拓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找新的資源陣地,必須把精細勘探的功課做足。”河南油田地球物理方法研究高級專家楊云飛說。
今年,河南油田細分勘探對象、勘探方法,優化勘探開發一體化和地質工程一體化攻關模式,在泌陽凹陷的付灣區域增儲134萬噸,在旬宜探區落實探明儲量超460萬噸、控制儲量超760萬噸、預測儲量超1440萬噸,在南陽凹陷落實5200多萬噸頁巖油地質儲量,資源陣地不斷拓展。
河南油田堅持效益優先,及時轉變思路,調整勘探方向,在泌陽凹陷主探“空白區”、在南陽凹陷主探頁巖油、在旬宜探區主探致密油氣,通過勘探對象的細致化、差異化,在泌陽、南陽、旬宜探區勘探都實現了重要突破。
8月8日,河南油田在旬宜探區東灣7XHF水平井應用低井控區長水平井軌跡設計及隨鉆跟蹤技術,減小井震誤差,使鉆頭始終在儲層中精準前行,砂巖鉆遇率達87%。這是河南油田對不同探區“量體裁衣”細分勘探方法取得的明顯成效。
為了提高命中率,河南油田對每個探區的地層對比圖、測井資料圖等都精細到以米為單位來研究,并運用精細微相研究定區帶、精細正演建模定標志、精細屬性描述定邊界等精細勘探方法,實現對剩余資源的沉積特征、構造特征、儲層評價標準認識進一步深化。
在泌陽凹陷的“空白區”,河南油田應用精細儲層預測技術,綜合分析地震、地質、鉆井等資料,準確認識目標資源的富集規律。針對致密油氣隱蔽的特點,河南油田在泥中找砂,在砂中找“甜點”,在“甜點”中尋找甜度系數最高的“蜜點”。針對頁巖油氣附著在頁巖或泥巖縫隙中的特點,河南油田同時尋找地質和工程“甜點”,直擊頁巖油儲存“蜜點”。
勘探方法的精細化帶來的是勘探接連突破。1~7月,河南油田在南陽凹陷部署的張頁1井、張頁2井、張店101井等均獲高產油流;在泌陽凹陷付灣區域部署付淺501井等7口井,增儲134萬噸;在旬宜探區部署東灣1HF井、東灣1XHF井、雙龍1HF井等,目前日平均產油保持在10噸,形成了千萬噸級增儲陣地。
今年以來,河南油田更加細化勘探開發、地質工程一體化攻關方式,從部署井位開始就加強勘探開發聯動、地質工程聯動,工程技術部門全程掌握探井情況及可能存在的風險,保障了工程技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油田打破勘探先行、開發跟進的傳統模式,通過勘探開發融合研究,實現油井資料共享,為開發提速贏得了時間,也有效降低了勘探成本。